EN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境史及其对史学的创新研究”研讨会?顺利举行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境史及其对史学的创新研究”研讨会顺利举行

2018年6月21—22日,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境史及其对史学的创新研究”第二次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与自然共舞——论环境史的创新”,共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和日本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世界历史》杂志社等出版发行机构。此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研究生参加。大家齐聚一堂,交流、分享了国内外环境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认识,了解了该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

21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始,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致欢迎辞。侯教授认为,环境史不仅能为历史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更能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提供镜鉴。紧接着,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海洋环境史家普尔·霍姆(Poul Holm)教授依次做了主旨发言。沃斯特围绕“与自然共舞”这一主题,引入“协同进化”(Co-Evolution)概念来阐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二者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总是和谐动听的旋律,也有竞争和冲突等不和谐的插曲。李根蟠认为,用环境史的视野研究传统问题,可以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思考,从纵向和横向拓宽研究者的眼界;其中,将环境史的视角纳入农业史研究就是一个有力例证。霍姆的演讲主题为“数字人文与环境史学”。他依据大量的历史数据,运用深度制图(Deep Map)方法,向与会者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也即通过可视化的多维地图,展现北大西洋生态与渔业的时空变幻。

在21日下午的嘉宾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就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南开大学的王利华教授认为,中国环境史研究者需要将“与自然共舞”内化为理论目标和现实实践,不仅要学习沃斯特、霍姆等学者的思维路数和研究框架,更要在学习中时刻关爱生命共同体,关注现实环境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志英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及生活经验,指出人性与自然景观密切关联,环境史研究者需要挖掘蕴含在环境变化中更为根本的人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夏明方教授指出,环境史学者应当走出历史学学术圈,更广泛地涉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构建生态史学特有的理论框架。《历史研究》副主编舒建军研究员从学科建制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史与史学创新的关系。他认为,环境史研究一方面是历史学分科细化、专门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山大学的费晟副教授认为,环境史学者一方面需要跨越国别之界,用全球史的视野来研究环境史,另一方面需要跨越环境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实现跨学科研究;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生机盎然的学术氛围,实现环境史的创新。作为项目首席专家,梅雪芹教授也在21日下午汇报了项目研究工作进展以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交流了自己对环境史创新的总体思考,认为环境史兴起、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成果,贡献了一体多元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框架,其中最为突出的创新即是对如何与自然互动的认识,这可以借用侯深的概括,表述为“自然之问”。她还结合英国史、英帝国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谈及环境史对历史学的创新问题。

22日,美国卷、德国卷、日本卷和英国卷四个子课题依次展开交流、讨论。美国卷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高国荣研究员认为,首先要梳理美国环境史的主要发展脉络,然后从新领域、新视野、新诉求、新方法四个维度来阐释环境史学对历史学的创新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徐再荣研究员指出,集体研究工作需统一写作思路和框架;他还认为环境史的创新性需要在史学史的发展演进中加以界定。南开大学的付成双教授强调,各分卷需合理统筹,避免出现重复现象。他还建议对环境史研究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补充,对环境史学的功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侯深副教授从“拓展物种”、“重构时间”、“重识地点”、“反思文明”、“跨学科研究”及“发掘新史料”等方面认识环境史的创新性。她主张采取编年体的叙述体例,以主要环境史研究机构和环境史学家为对象,编写美国卷内容。

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张弢副教授负责德国卷的撰写工作。他从德语学界影响深远的环境史论著入手,归纳其具有的四个研究特色:重视上古、中古史料的挖掘,突出自然灾害和地方史的研究,强调与国史相结合的批判,反思科技强国等。他认为,德国环境史的全球史视角、断代史叙述、学科交叉与学者的多元化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王超博士简要归纳了德国环境史学史的发展历程,指出从经济史、政治史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从环境史的视野思考政治、经济问题,是一种可行的双向研究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的陈祥博士作为日本卷的负责人,介绍了日本环境史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以及东日本大地震以来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环境史转向的基本特征,并总结了日本环境史的发展特点:灾害史在日本环境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重视资料的搜集与系统建设,强调地方区域史与环境史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贾珺副教授作为英国卷的负责人,以英国军事景观史为例,详细探讨了环境史在研究对象、研究框架、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特征。他认为,把环境史与传统史学、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对比,便可发现环境史的创新之处。河南科技大学的毛利霞副教授认为,研究者需要通过梳理主要环境史学成果,来总结英国环境史的发展特点;在关注工业城市污染问题时,要扭转以往过度关注大城市的研究偏向,更多地探讨沿海区域的环境问题。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的其他中、青年学者和环保人士也就会议主题交流了心得。河北师范大学的刘向阳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耿晓明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李期耀博士、北京零废弃联盟的毛达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的乔瑜博士、天津师范大学的曹牧博士、长春师范大学的高科博士、云南大学的施雱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曹志红博士、清华大学的房小捷博士、陈林博博士及博士研究生吴羚靖等,就环境史的公共传播效应、环境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GIS关系型数据库等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最后,梅雪芹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她将本次会议的主题“与自然共舞”的核心意涵阐释为:“择自然为题,拜自然为师,量自然之力,以自然为镜,为自然代言,返自然之魅”。以此为基础,她强调研究者需要从历史学科自身也即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学科之外的社会现实角度,审视环境史对史学的创新。她还特别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表示衷心的赞赏和感谢。她强调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撰述原则,勉励课题组成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并希望课题团队成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踊跃交流,争取按时按质完成课题预定的任务。